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Ge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enzhen)
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简称“基因组所”)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深圳市共同打造的国家级研究所,主要从事生物大数据分析和基因组学研究,建立了分子生物学、测序和高性能计算三大平台。研究所自2014年成立以来,践行“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国家使命,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部署和深圳市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平台测序通量和计算能力均为全国农口单位最大,并依托研究平台为全国60多家农业科研单位提供基因组学服务,积累数据量超过2PB。组建了包括国家杰青等80余位高层次人才的近1000人的科研队伍,累计招收博士后130多名;建设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健康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等创新载体;在Science, Nature, Cell, Nature Genetics等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授权专利近50项。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类科研院所第一名;多项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础科学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和先进模范人物”、“深圳市市长奖”等奖励。
基因组所下设食品科学中心,基于人类健康和食品组学大数据,围绕“健康与食品”的关系,致力于三大研究主题:食品组学、肠道宏基因组与健康、人对食物性状感知的机理。为推动产学研融合,中心正在筹建四大支持平台:国际食品谷联盟(产业孵化平台),食品安全标准实验室(实验室测试平台),国际食品政策智库(专家顾问平台),以及集成数据管理系统(组学数据管理平台)。此外,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已得到市政府印发,将构建食品产学研协作生态,做出科技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以建立世界食品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未来食品健康先行示范区为目标,深圳国际食品谷重点围绕健康营养、食品安全、未来农业三大领域,汇聚一批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一流企业(研发)总部基地,营造未来产学研的协作创新生态,为大湾区和国家提供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和推动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全球食品科技原始创新中心。
课题组简介
贾耿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食品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深圳海外高层次人才、国际计算生物学协会(ISCB)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终身会员。研究领域包括健康与营养大数据挖掘、生物医学信息学、人工智能生物学、健康表型组与基因组数据分析、生物分子网络建模。
通过开发针对多维度健康组学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开展如下研究:
1.识别疾病的亚型分组和特异的并发症模式,解析其病理学基础,设计体外诊断和个性化营养干预方案;
2.阐释疾病并发规律,解析其遗传和饮食风险,建立疾病并发的风险预测模型。
胡冠菁团队主要从事植物进化遗传学和遗传育种研究。团队以棉属植物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解析与育种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采用进化系统生物学方法整合多维度与多组学研究手段,致力于解析作物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络与干预机制,为高效精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多倍体基因组的细胞遗传学特性、序列变异、染色体结构、转录调控元件、以及动态表达谱进行系统生物学分析,我们将深⼊探索棉花纤维发育、棉籽油份合成、胁迫响应等重要⽣理机制在驯化改良过程中的演化机制以及全基因组网络调控基础。
主要课题包括:(1)棉属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2)多倍化的全景多维网络解析。
赵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8年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8-2021年于斯坦福卡内基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9月加入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基因组水平的代谢网络模型和植物合成生物学方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Green Chemistry、ACSS ynthetic Biology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多篇,并具有国际发明专利。课题组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以基因组水平的代谢网络模型为骨架,整合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数据,模拟植物代谢过程,预测并验证目标代谢物的限制反应步骤;2)以模型为指导,设计和合成天然产物的代谢途径;3)设计和建立细胞内人工细胞器,促进萜类等天然产物的合成。
招聘岗位
01
贾耿介课题组
博士后
招聘需求:
面向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生物统计、公共卫生、医学、营养学、数学方向,诚聘博士后3名、助理研究员1-2名、副研究员1名。
应聘条件:
- 具有博士学位;
- 有代表性学术成果发表于国际重要刊物者优先;
- 学术严谨,勤于思考,善于合作,有良好的沟通和中英文科技写作能力。
岗位待遇:
- 博士后:按照深圳市、大鹏新区相关规定,博士后在站期间享受在站博士后生活补贴,具体金额以政府最新规定为准(税后36万元,分2-3年发放);除此之外,按照研究所的相关规定提供博士后的额外生活补助,6-8万/年;
- 助理研究员:按照研究所相关规定和个人条件,14-20万/年;
- 副研究员:按照研究所相关规定和个人条件,22-35万/年;
- 五险一金和绩效待遇;
- 可选择落户深圳市,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办理随迁入户,并且享受深圳市和大鹏新区的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具体金额和发放方式以政府最新规定为准;
- 符合条件者,可被认定为深圳市人才,获得人才奖励,认定标准和奖励金额以政府最新规定为准。
02
胡冠菁课题组
博士后
应聘条件
- 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群体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 具有良好的中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能独立撰写英文论文,能够熟练跟踪专业文献和掌握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动态。
- 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沟通技巧,以及参与和组织团队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 具备管理和督促完成研究项目的能力,并能够根据研究进展发起与设计新的研究项目。
- 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和动力,既勇于钻研创新亦能脚踏实地勤劳奋勉。
- 如有强烈兴趣,其它学科的博士也可联系。
岗位职责
研究工作以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主,包括(1)综合运用基因组、表观组和转录组等多组学技术,开发生物学网络构建和多组学整合分析方法;(2)植物基因组功能性元件的鉴定、调控解析和进化动态分析;(3)群体遗传学单倍型、结构变异、表观变异多样性挖掘;(4)驯化与适应性进化。
薪酬待遇
- 按照深圳市、大鹏新区相关规定,博士后在站期间享受在站博士后生活补贴,具体金额以政府最新规定为准。
- 按照研究所的相关规定提供博士后的工资、五险一金和绩效待遇。
- 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引进项目”、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优农计划”,在站期间可申报”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博士后”评审,入选者给予奖金奖励。
- 博士后人员进站后,可选择落户深圳市,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办理随迁入户。
- 符合条件的博士后可申请评定专业技术资格。
- 深圳市对出站博士后留深工作、签订3年劳动合同的,给予30万元资助,用于科研投入或创业前期费用。
-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充足的研究经费,配备研究需要的设备和仪器,科研方向给予较高自由度。
03
赵程课题组
博士后3名
其中:
(1)计算生物学博士后2名。
(2)分子生物学博士后1名。
岗位需求
(一)生物信息学博士后
- 已经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专业包括但不限于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和基因组学等。
-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有代表性学术成果发表或即将发表。
- 熟悉一种或多种计算机语言,从事基因组水平代谢网络建模与分析。
- 掌握至少一种计算机语言,至少发表或即将发表一篇SCI论文,即将或已经获得博士学位。
- 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善于思考,能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善于沟通和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较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站后全职在深。
(二)分析化学博士后
- 已经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专业包括但不限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分析化学等。
-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有代表性学术成果发表或即将发表。
- 希望从事代谢流分析相关研究且熟悉质谱仪等分析仪器。
- 至少发表或即将发表一篇SCI论文,即将或已经获得博士学位。
- 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善于思考,能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善于沟通和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较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站后全职在深。
薪资待遇
- 按照深圳市、大鹏新区相关规定,博士后在站期间享受在站博士后生活补贴,具体金额以政府最新规定为准。
- 按照研究所的相关规定提供博士后的工资、五险一金和绩效待遇。
- 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引进项目”、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优农计划”,在站期间可申报”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博士后”评审,入选者给予奖金奖励。
- 博士后人员进站后,可选择落户深圳市,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办理随迁入户。
- 符合条件的博士后可申请评定专业技术资格。
- 深圳市对出站博士后留深工作、签订3年劳动合同的,给予30万元资助,用于科研投入或创业前期费用。
-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充足的研究经费,配备研究需要的设备和仪器,科研方向给予较高自由度。
申请方式
申请者请将个人简历(包含教育经历、研究经历、论文发表)、代表作和未来规划(500字以内)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application@techtalentsuk.com。
邮件主题和材料压缩文件请注明“姓名+博士后应聘+应聘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