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在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中国有40万的博士生,他们月收入3000多块钱,建议增加10万块钱,使他们每个月的收入达到1万块钱,这样可以把这些博士生真正培养成顶级人才,让他们安心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够正常的进行支付。刘校长还表示,增加博士生收入的这笔钱,每年的财政支出仅需400亿,从国家层面来看,并不多。研究生待遇过低,确实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每月只有1500元”
2022年7月,在某网站的“领导留言板”中,一位山东网友建言:山东省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人才是主要动力,而博士是未来高精尖产业的主要人群。但二十七八岁、三十多岁的博士研究生,每个月只有1500的补助,生活压力很大,而且省内没有针对博士生的科研基金项目可供申请,强烈建议省里对博士研究生多一些关怀,增加省级助学金、奖学金和在校生的科研基金。
不少人的博士生涯始于25岁,当大部分同龄人早已经进入职场赚钱养家、年入数十甚至百万的时候,许多博士生还需要靠家里人的接济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博士生遍布全球。根据《自然》杂志的报道,今年3月,佛罗里达大学进化生物学四年级博士生Michelle Gaynor等人针对生物学博士生助学津贴问题,收集了178个机构和院系的研究生收入信息,只有2%的机构和院系保证了研究生的收入超过生活成本。近期,美国加州大学多所学校的研究生、博士后及相关学术研究人员因收入太低爆发大罢工,目前已有超过4.8万人参与;还有的博士须卖血增加收入。
“你有钱不给学生,你拿它干什么用?”
我国已在努力提升博士的基础待遇。2017年“两会”之前,李克强总理召开座谈会,主要听取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这次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应该再次提高研究生补助金了。”“你有钱不给学生,你拿它干什么用?”李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反问道。那年3月,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全国博士生每年的“国家助学金”都涨了3000块,平摊到每个月是250块。其中中央高校从12000元上涨至15000元,地方高校从10000元涨至13000元,科研院所等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也依照执行(上述金额均为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涨薪”后,仍有差异
虽然博士生涨薪有实际措施落地,但在实际生活中,几百元的涨幅实在不算大;且根据读者反馈,不少学校的博士生收入也存在显著差异。下图是此前华南理工大学例行发布的博士生资助通知。这意味着,只要在华南理工大学读博,一年最低也能拿到58200元,平摊到每个月将近5000元。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多所C9高校。
差距不仅体现在学校之间,更体现在文理科之间。最穷的可能还是文科博士们。与当前的就业市场的薪资待遇如出一辙,文科博士在助学金方面也与理工科博士有一定差距。以南京大学为例,文科与理工农医科博士生的国家助学金与学校助学金均相同,但在导师助研费方面,理工农医科博士的最低助研费可以比基础文科博士高出900块。对于一个省吃俭用的人而言,900块可能已经可以满足生活中最主要的花销。
从总额来看,理工医科类博士每个月能够拿到的最低补助是3250元,基础文科则为2350元。作为C9综合类高校,南京大学为博士生发放的补助基本在中等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博士们每月拿到手的助学金中有一部分由学校自筹,这笔钱往往取决于一所学校的财力是否雄厚,因此各校之间可能也存在较大区别。小编在搜集资料时就发现,部分985高校规定的学校助学金最低数额仅为500元,而加上国家提供的1250元,就是1750元。1750元与华南理工大学的5000元相比,几乎是3倍的差距。尽管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还是非常有限,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大多数博士生待遇普遍还是非常低,特别是一些非985/211高校和文科类博士,普遍低于3000元。相比博士生,硕士生的待遇就更加惨淡,有的甚至一个月只有几百块,或者干脆什么都没有。据一项针对研究生的统计显示,88.87%的学生表示补贴不能满足日常开销。不少博士生拖家带口读研,也有人读博时就背上了房贷……显然,目前博士们能够拿到的助学金依旧很难满足生活需求,部分学校为博士“涨工资”、用高额补助来吸引生源终究对个体而言是好事;我们也希望像施一公院士、刘元春校长这样为年轻学子们说话的的学者能多一些,年轻人有坚持的希望,行业才有发展的未来。
本文转载仅做分享之用,如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联系application@techtalentsu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