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毗邻著名的钟山风景区,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百年名校。前身是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创建于1918年的中华职业学校一我国第一所以“职业”冠名的学校。学校有仙林、中山、天堂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360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约3.4亿元;图书131万册;设有23个本科专业、47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5799人,其中,本科生8382人。外国留学生70余人。教职员工11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占90%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46.5%,双师素质教师占90%以上。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引才用才力度。拥有以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代表的国家级教师团队4个,省级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16个,全国技术能手9人,国务院特贴、省名师、省级“333工程”培养对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双创博士、紫金文化创意人才、社科优青、南京市劳模、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十佳职教教师”等200余人。
面向新百年、开启新征程,学校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以例示人”作用,致力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职业教育“三全育人”的示范、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示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示范和产教融合的示范,为“建设成为‘全国领军、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引进人才相关政策
-
引进对象和条件
A类杰出人才
第一层次
两院院士
第二层次
国家杰青、国家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省“333工程”一、二层次资助对象,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排名前二)、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一等奖,或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层次的国家级人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B类领军人才
第一层次
在高等教育领域和相关行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威望,学术成果突出,具有正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且具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第二层次
对学科和专业发展具有独到思路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学术成果优秀,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和博士学位,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且具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C类高技能人才创新团队
第一层次
获大国工匠、中华技能大奖、省“大工匠”等优秀高技能人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第二层次
获全国技术能手、省“工匠”、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等优秀高技能人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第三层次
在世界500强企业或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的项目经理或技术主管,有5个以上大型项目实施经验,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D类青年英才
青年博士(含学历和学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
创新团队
带头人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术水平在业内具有较高公认度,人员结构合理,核心成员应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创新团队应具有稳定的研发方向和较高的创新水平,近三年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得到业内公认。
-
引进待遇
如A、B类人才不选择年薪制的可以申请享受校聘教授待遇三年。
D类人才中不选择年薪制的可以申请享受校聘副教授待遇三年。
科研启动经费根据项目申报情况给予资助额度。
紧缺专业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均可上浮40%。紧缺专业D类人才的配偶,在学校已经对外发布招聘岗位且符合招聘条件的情况下可的情考虑随迁。
紧缺专业(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学、数学。
青年学者松山论坛专场介绍
-
论坛介绍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将于2023年1月举办第六届“青年学者松山论坛”系列活动。论坛旨在为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促进学术创新,增进交流合作。围绕全面建设“全国领军、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目标,聚焦学术前沿,广纳海内外贤才。竭诚欢迎青年才俊参加,推进学校建设,助力职教发展。
-
论坛安排
报名方式
申请人通过扫码二维码线上申请或填写报名表并发送至人事处邮箱报名(邮箱地址附后),经学院审核,以电话或者邮件形式通知受邀参会人员。
邀请对象
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具有良好个人品德,严守学术规范,且满足如下条件之一:
在高等教育领域和相关行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威望,学术成果突出,具有高级职称的博士研究生,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已取得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在相关专业领域取得突出学术成绩,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
-
专业领域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精密仪器及机械、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电机与电器、模式识别与智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与控制、车辆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工程、设计艺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中共党史、心理学、数学、英语等与我校设置的专业和课程相符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均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