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介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申请条件
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海外博士学位的可适当放宽:已回国(来华)任职的情形须符合相应的回国(来华)时间要求,获资助后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参考条件,涉及时间节点、细节要求以申请当年指南为准)。
三、需求方向
探测感知与信息控制
探测与成像系统、目标检测与定位、认知成像与智能识别、信息感知与控制等:
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
智能信息网络与数据处理、宽带通信网络、泛在无线网络、网络工程、移动计算、物联网智
能芯片与系统、赛博空间硬件设计与安全、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等:
光纤传感与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信息器件等;
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
智能视觉信息处理、计算摄像、图像视频编码与传输、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等。
四、条件支持
1、教授(事业编制)、博导资格(研究生指标定向支持);初期资助期限3年,招生指标每年最高2名博士+5名硕士+不限名额博士后:
2、优先支持申报国家、省部级项目;
3、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五险一金及其他福利+高水平成果奖励(上不封顶):
4、提供办公、实验场地、安家费,按成都市相关规定优先低价购买人才公寓;
5、按需提供80平方米周转房一套,享受配偶安置、养老/医疗、子女择校等方面的特殊支
持政策;
6、提供国内一流医院专家级体检及其他相关高水平医疗服务。
五、会议安排
-
会议时间:2022年12月中旬
-
会议方式:腾讯会议(会议信息报名后另行通知)
-
会议安排:学院学科情况简介;海外优青项目配套政策介绍;申报注意事项及经验分享;交流答疑
-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报名信息
六、学院简介
电子科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是电子科技大学为了适应“双一流”高校建设和信息通信与工程优势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集中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分散在原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和原电子工程学院的师生和设备,于2018年1月组建重塑而形成的新型学院,其前身还可远溯至电子科技大学建校初期就已设立、有众多知名校友的有线电系(一系)和无线电系(二系)。
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对抗技术5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2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了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其“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获评A+。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高度重视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4篇,学会优博论文(含提名)11篇。本科生继续深造率72%(近五年均值),学生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
学院结合传统优势学科和长期发展规划,着重交叉学科拓展布局,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学科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军事信息技术特色更加彰显,抗干扰与安全通信、移动与智能通信、光纤传感与通信、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等领域优势更加突出。
学院拥有5个省部级实验室,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测量雷达系统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是高性能计算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先进微处理器技术)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杨建宇教授团队参与完成的“太赫兹成像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有“可视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光纤传感与通信”两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每年主办或承办两次以上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和紧密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极大地扩大了学院的学术影响。
学院把人才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首位,在“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领下,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杰出学者,使学院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院共有教职工287人,其中专任教师195人,专职科研人员47人,专职实验人员5人。现有教授(含其他正高级)91人,副教授(含其他副高级)12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7%,45岁以下有一年海外经历的比例为91%。为全面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学院提出了”1+2+3″的院级人才工作思路,以大力实施院级”青年教师学术跃升计划”为依托,以”青年人才”+“战略科学家”引育2项工作为抓手,以建设“院级战略咨询委员会”、“院级人才工作顾问委员会”、“人才工作队伍”三支队伍为保障,切实推进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