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考古编制岗零应聘,“为爱发电”行不通

9月14日,

讲述敦煌文明和守护人故事的纪录片

《敦煌师父》第二集正式上线。

在纪录片中,

敦煌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的

一句话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张小刚说,

今年考古所编制都有所增加,

但“有五六个人报名,

结果全缺考,一个都不来。”

一时间,

“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

冲上微博热搜榜

来源于荔枝新闻

如今考编、考公是就业大热门,再加上“考古热”“文保热”“叠buff”,带有编制的考古所岗位却“零应聘”,主要原因还是担心工资低。

真正从事考古的人,从来都是少数群体

“一边是考公热,今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00万人,一边是考古热,众多文物、文物机构和考古相关节目走红网络。”考古热而从业冷亟待“破局”。

张小刚所长提到,这几年考古由冷及热,是全民切身感受到的。比如敦煌,千年IP出圈成了新网红。考古学的社会意义在国内不断增强,真正喜欢考古学科的人数也不断攀升。

从大环境来讲,现在确实是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但是真正从事考古的人,从来都是少数群体。

张小刚所长还提到,这些年,敦煌考古研究所报考的人时多时少。比较好的情况是2020年,一次性就招到了3个。而2022年原计划招一个考古的岗位,结果全缺考。

目前,敦煌考古研究所人员紧张,只有20人左右。即使其他工作全都不做,只做石窟寺考古报告,这些人员依然是不够的。所以,做石窟寺考古报告或做田野考古会互相影响。

“据我了解,各个地方的大所,尤其是省所,这两年增加了不少编制。比如有的省从原来不到几十个人的编制扩大到二三百人,这对全国考古行业来讲是个好事,国家、地方都很重视,给考古更多的名额和经费。

但我心里在打鼓,考古专业毕业生一年就那么多,条件好的地方招的人越多,客观上我们这个地方就更难招了。同在一个省的省所,招人情况也比我们好很多。”张小刚所长向媒体表示。

“考古是‘为爱发电’的专业”

敦煌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浓厚的人文底蕴,但是多位受访者提到,因偏僻的地理位置、严格的招聘和工作要求、较低的薪资待遇等因素,很多应聘者望而却步。

在浙江大学读博的阿白(化名)表示,考古是一个“为爱发电”的专业。依靠众多考古学家的牺牲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考古事业才得以发展至今。

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报考的原因不言自明,“钱没给够、上升的途径不明确。”

“干我们这一行的最有梦想了。你完全不缺这个动力,你不会觉得这件事无聊或者我做的事没意义。唯一要担心的就是工资问题。”

相比物质条件,浙大的硕士研究生阿团则会考虑结婚生子的可能性和家庭的稳定性,“如果说你的对象没有办法在那边安排工作的话,那你肯定是不会去那里的。”

田野考古发掘现场

谈到如何留住人,张小刚所长表示有3种手段可以并行。一是待遇留人,想尽办法提高待遇。不过待遇再怎么提高,也无法与大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城市相比。纯粹靠待遇,是不现实的,所以第二是靠情感留人。

第三则是事业留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敦煌学博大精深,这里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在这里有专业的事可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可以取得突破性学术成果,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尊重和认可。

后备力量如何补充?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曹斌公开发声表示,人才在任何行业都是其发展的根本,考古自然也不例外。提升考古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首先要抓人才培养。

“零应聘”成为热议的话题,这背后反映的最深层次问题,其实是考古人才短缺。而这样的难题不仅敦煌研究院面对,还有很多机构也无法走出“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文物调研》发布的《关于当前我国考古工作面临的编制与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文章中提到,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省级文物事业单位共有编制1670名,加上国家级单位的编制人数,全国省级以上文物考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有人数不足2100名。

若以国土面积计算,每名考古人员需要承担4571.4平方公里的考古勘探与发掘任务。文物考古事业单位岗位编制不足,意味着科研人员的日常晋升通道较窄,后备力量长期难以补充。

关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培养的人才流动情况,曹斌副教授提到,考古作为冷门专业,不只是招生规模小,还有一些同学及家长因担心就业难放弃报考。报考考古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后,还面临“转专业”“大类招生分流”等考验。

因此,要摆脱考古人才短缺的困境,给予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足够的支持,是必要的前提。曹斌副教授还表示,希望用人单位可以放低“本科门槛”。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将文物科学与保护技术认定为独立学科,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应的院系,编写出版统一的教材,制定统一规范的培养方案,此举将大力推动中国高水平的文物保护研究和修复人才的培养。

“在‘火坑’里甘之如饴”

年轻的考古工作者们怀揣着热爱进入这个“冷门”专业,面临着重重挑战:干旱缺水的工作环境、长期弯腰跪地的疲惫、早出晚归的高强度工作……但他们仍然表示“辛苦但快乐”。

浙江大学考古学硕士张小杨:

在纪录片《敦煌师父》中,敦煌的白天酷热难耐,从南方过来的张小杨第一次进行真正的田野考古实践,刚开始很难适应,甚至出现头晕呕吐的中暑症状。

白天,张小杨要去到石窟寺,对洞窟整体结构和壁画细节详细记录,又要去到探方,多次刮面,并对发掘的遗迹进行记录。晚上,张小杨还需要熬夜完成考古报告。

高强度的工作,恶劣的环境,和同龄人的差距,一度让张小杨陷入迷茫。在老师帮助下,张小杨逐渐安定下来,重新进入工作状态,石窟寺考古报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四川大学考古学学生阿梦:

2022年暑假,四川大学考古学学生阿梦参加了羊曲遗址的田野实践。据阿梦向记者描述,羊曲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平均海拔3924米。考古团队大约有20人,住在距离遗迹较近的羊曲村。

从驻地到遗址交通不便,需要先坐30分钟的车,再爬一个小山坡。羊曲村还没有通自来水,考古团队需要买桶装自来水,用于做饭、洗澡等日常生活。

他们每天早上7点起床,中午短暂休息一会,挖掘工作会持续到晚上6点。除了工作任务重,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让阿梦印象深刻。气候干旱、大风、变幻莫测的天气,对这组科考队都是挑战。

下田野的每一天都身心俱疲,长期弯腰、屈膝、跪地,对膝盖和腰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从青海回来一个多月了,阿梦走路偶尔还会膝盖疼。

阿梦还没有考虑就业的事情。在青海的一个半月时间虽然辛苦,但很快乐。目睹了湛蓝的天空,翱翔的雄鹰,雨过天晴的双层彩虹,草原上吃草的牛羊,紫的、黄的、红的晚霞,裸眼可见的银河……她觉得遇到这些风景很幸运。

今年10月份,她将参与另一项时间更久的田野考古发掘活动。

从高中就喜欢历史的阿民:

阿民告诉记者,他从高中开始就喜欢历史,但读大学时没有就读心仪的考古学专业。他甚至翻墙跑到其他学校蹭课听。

如今,他从事考古工作快两年了,已去过多地进行发掘,住过工地宿舍。他觉得田野考古需要充足的热情,才能长期干下去,“少有专业像考古这样,工资低、待遇低,中秋、国庆只有一天假,甚至很多工地一天不放假的都有。”

阿民习惯在微博上分享考古过程中的片段和感受。虽然他觉得鼓吹考古“小众专业好就业”的言论是在“把人往火坑里推”,但是自己却在“火坑”里甘之如饴,就如他在微博上发的一句话:“因为热爱所以我们来到了这里。”

浙大硕士研究生阿团:

性格外向的阿团,在硕士阶段选择了文化遗产方向。

相比考古学,阿团觉得文化遗产专业实践性更强,比如对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对大遗址进行保护等。而考古学则更要求人“心静”。但无论是游览博物馆、参观石碑石刻,还是阅读书籍,进行田野考古,二者都关乎“古人与今人的对话”。

阿团毕业后想考取事业单位,从事对口专业工作,包括博物馆、研究院等,偏好城市在长三角一带。

你认为应该怎么应对考古人才短缺问题?

本文转载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联系:application@techtalentsuk.com

We are TopTalents

专注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项目对接交流的平台。公司承办各类学术活动、商务考察、人才交流活动和创业大赛,也为国内与国外的企业与部门提供技术与产业对接的服务。

我们的服务都是免费的
如果您需要,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我们会马上联系您

简历投递

所有应用程序信息和数据将受 GDPR 保护

All the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and data will be protected under GDPR

创新创业大赛报名表

所有应用程序信息和数据将受 GDPR 保护

All the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and data will be protected under GDPR

简历投递

所有应用程序信息和数据将受 GDPR 保护

All the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and data will be protected under GD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