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广州市科协举办2022年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简称“青托项目”)启动会,在场的青年科技人才都是“青托项目”的托举对象。年龄均在32岁以下的他们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但迈出科研生涯第一步时,他们也非常需要关注、鼓励和支持。
出席本次会议的人员有: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曾雪玲;市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一级调研员梁丽荣;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广州大学教授牛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教授杨钦泰;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蒋兴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教授黑子清;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教授王智;广东省人民医院科研处副研究员马立敏;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徐振波。
项目启动会邀请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曾雪玲,学会学术部部长梁丽荣为“青托项目”导师,为2022届青年科技人才托举项目入选者颁发证书。
在启动会上,广州市科协还邀请到2020届“青托”项目结题优秀代表、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李兆恒高工、暨南大学先进耐磨蚀及功能材料研究院副研究员林怀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还添副教授进行经验分享。
青托项目是为了稳定支持有发展潜力;但还未获得任何“帽子”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帮助他们打通成才的“最初一公里”。在已完成项目的2019届、2020届“青托项目”38名托举对象中,26人晋升为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12人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他们逐渐成为广州科技创新人才的一支强力后备军。
支持没有“帽子”的青年人才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科研人才中,青年人才是最具创新性和创新性的群体。 “我认为博士阶段和开始独立研究生涯后的十年左右是最有可能产生成果的阶段,也是最需要支持的阶段。举行阶段。但总体而言,这一阶段也是青年科研人才最不被重视的时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翔曾谈到青年科研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目前,一些国家、省、市人才计划和项目是给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科研人员的,是对广大公众的一种荣誉和激励,但不能涵盖广大普通青年科研人员。但有才华的年轻人得到“雪中帮”的帮助,广州市科协 2019 年 4 月,启动了“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 “青年科技人才工程”选拔青年科技工作者32周岁以下在广州工作并取得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工作者。 如今科技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人才“帽子”,“帽子”甚至成为科研人员获取资源的“硬通货”。“绿色关怀工程”正是为没有“帽子”的青年人才提供支持。因此,在支持“青拓计划”的选择上,重点是弱化“帽子”的功能。
根据评估办法,申请人以往的科研成果仅占评估的30%,而申请者研究方向与广州产业发展方向匹配度则占了40%。这样就可以围绕广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人才选拔。此外,获得省市人才计划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不能申请“绿色关怀计划”。“青年关爱计划就像科技人才的天使投资,帮助他们在专业领域追求科学梦想。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一开始都有‘帽子’,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戴上‘帽子’ ,而是为了填补广州人才计划的阶梯式空白,打造更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广州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曾雪玲说。
信心是促进成长的首要因素
2022届之前,“青拓计划”每年支持的青年人才不超过20人,但平均每年有70多名青年科技人才申请项目。 2022年青年护理计划将委托人数扩大至50人,已吸引160余人报名。
2019-2021年,“青拓工程”支持青年科技人才58人,其中58人来自科技社会组织、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领域,90%以上来自各个专业领域2019年和2020年“绿色关爱工程”已完成项目的38名支持者中,26人晋升副高、正高级职称,12人晋升中层领导职务,19人入选“中国科协绿色关怀项目。 》、广东省“杰出青年”、珠江学者、广州高层次人才计划等市级以上人才计划。
为什么“绿色关爱计划”能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快速成长?信心是首要因素。暨南大学先进耐磨腐蚀与功能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怀军是2020年“青拓工程”的对象。他将“固态储氢材料”作为长期研究方向,努力让储氢更安全、更便宜、更高效。获资助后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获得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奖。“我在32岁时申请了青年关怀计划,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人才计划。当时我无法申请很多项目,青年关怀计划并没有提供多少资金,但它是给我很大的鼓励,让我知道没问题。继续完善自己,以后申请其他项目你会更有信心。”林怀军告诉记者。广东水利水电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兆恒也是2020年“青拓工程”的对象。现入选中国科协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和广东省100名博士后创新人才。他目前正在珠江三角洲参加水资源配置项目。
“我通过中国水利学会申请了中国科协青年英才支持项目,因入选广州市青少年关爱工程而获得不少积分,我是唯一一个来自省级单位的人由中国水利学会评选入选候选人。”李兆恒表示,此次广州青少年护理项目的评选是来自第三方的综合评价,极大地增强了他对科研的信心,也让自己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跨学科的碰撞在这里产生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跨学科融合、多技术跨界融合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青拓项目汇聚了不同领域的青年才俊,他们相互碰撞,擦出火花。在李兆恒分管的水利工程中,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热喷涂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峰、南方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副主任范天辉中国科技大学也得到了对象的支持,讨论了喷涂材料和生物防污技术。做了很多努力。
在入选2022年青年护理计划的候选人中,不少青年人才珍惜“跨学科”交流的机会。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刘思思说,“我们刚刚走上科研之路,青拓项目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很多从事学术工作的人都不好“在交流中。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更多地了解其他行业专家,实现跨学科创新。”
杨杰博士的研究方向是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治疗“研究发病机制,需要靶向治疗,需要和药学教授合作。有了药物之后,需要给药系统,需要和材料学教授合作,青拓项目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何杨杰告诉记者,他和也是2022青年关爱工程对象的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晓云已经合作,论文准备投到“《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青拓工程”的运行过程中,还弘扬了甘为梯子、犒赏后进的育人精神。一批已完成项目的青年科学家将与下一批支持者分享他们的科研经验,就像兄弟姐妹一样。“过去很多青年才俊都是学科带头人,他们为我们分享项目申报等内容,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2022届青托项目托举对象、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勇凯博士说。
目前还了解到,在青年人才申请青年关爱计划的前期,市科协也会要求每个人才找导师。在“青拓工程”实施过程中,市科协还将举办各类交流会,促进导师与青年科学家的深入交流。
“年轻的科技人才应该活泼有纪律,天真但不幼稚,勇敢但不鲁莽,固执有原则,热情但不冲动,乐观但不盲目,优秀但不自负,聪明但不耀眼,自信而理解收敛。”当天的青拓项目启动会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牛力分享了自己作为导师的经历,眼中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