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发布了《关于申报2021年度“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的通知》,广大青年科技人员积极踊跃申报。根据中国科协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经资格审查、专家评审以及有关审批等程序,项目加大了支持力度,共有151名青年科技人员入选。现将名单予以公示(见附件),公示期自2021年12月7日-12月13日。
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反映,并附以必要的证明资料。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须签署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还须加盖单位公章。
联系电话:010-68578286
电子邮箱:shenqianqian@cast.org.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 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
附件:2021年度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入选名单.docx
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
2021年12月7日
附件:
2021年度“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
入选名单
序号 | 课题名称 | 课题负责人
(排名不分先后) |
依托单位 |
一、科技伦理与科技风险治理 | |||
1 | 新兴科技伦理治理“社会实验”路径研究 | 魏钰明 | 清华大学 |
2 | 新兴科技伦理治理“社会实验”路径研究 | 于 雪 | 大连理工大学 |
3 | 人类胚胎研究伦理治理:科学、挑战与对策 | 吕建伟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4 | 人类胚胎研究伦理治理:科学、挑战与对策 | 刘起东 | 同济大学 |
5 | 动物基因组编辑的安全、伦理风险及治理 | 丁璐璐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二、科学文化 | |||
6 | 高校科技创新型社团对创新文化培育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杨珊珊 | 北京科技大学 |
7 | 高校科技创新型社团对创新文化培育的作用机制研究 | 罗梓超 | 北京科学技术
情报学会 |
8 | “师生共创”模式的高校科技创新型社团引领机制研究 | 甘秀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9 | 开放科学环境下的科研数据重用制度比较研究 | 周志超 | 北京大学 |
10 | 开放科学的发展模式:欧盟、美国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 涂志芳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11 | 开放科学的发展模式:欧盟、美国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 田倩飞 |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
12 | 基于内在机制的开放科学发展模式探讨 | 张立伟 | 山东大学 |
三、创新生态 | |||
13 | 基于平台生态发展视角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创新集群研究 | 王 婷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
14 | 我国医学类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产业化布局相关创新性体制机制的研究 | 祁健伟 |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
15 | 基于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新生态集群研究 | 傅雄飞 | 中国生物工程
学会 |
16 | 中美科技竞争合作态势研判与对策分析 | 梁国强 | 北京工业大学 |
17 | 中美科技竞争合作态势研判与对策分析 | 张 越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
18 | 中美科技竞争合作态势研判与对策分析 | 董柞壮 | 南开大学 |
19 | 基于情景博弈推演的中美科技竞争合作态势研判与对策分析 | 邓 青 | 北京科技大学 |
20 | 基于知识产权交流合作的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研究 | 王玉婵 | 重庆邮电大学 |
21 | 科协系统智库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徐 坤 | 北京大学 |
22 | 科协系统智库建设评价研究 | 夏 婷 |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
23 | 科协系统智库建设评价研究 | 王 红 | 天津财经大学 |
24 | 新形势下“科创中国”精准长效促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机制研究 | 王 琦 | 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 |
25 | 新形势下“科创中国”精准长效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机制研究 | 郭 栋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26 | 新形势下“科创中国”精准长效促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机制研究 | 冯 笑 | 南开大学 |
27 | 新形势下“科创中国”精准长效促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机制研究 | 蒋 朋 | 北京科技大学 |
28 | 制造强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 王 丹 | 重庆大学 |
29 | 制造强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 相升林 | 麦斯达夫(广州)标准技术研究
有限公司 |
30 | 企业中心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逻辑研究——以装备制造企业为例 | 韩少杰 | 大连理工大学 |
31 | 高校领导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 李 兰 | 北京工业大学 |
32 | 科协系统智库建设评价研究 | 张润强 | 中国科学学与
科技政策研究会 |
33 | 新型举国体制与中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市场机制建设研究 | 卞元超 | 南京师范大学 |
四、创新人才 | |||
34 | 中国技术领先型企业的包容性人才管理机制研究 | 张晓琳 | 天津财经大学 |
35 | 川渝地区发展影响地方技术领先型企业人才管理的协同机制及优化路径研究 | 丁 冬 | 重庆邮电大学 |
36 | 科技工作者时间分配和身心状况调查研究 | 龚 愉 | 重庆大学 |
37 | 科技工作者的时间分配和身心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 董 倩 | 北京师范大学 |
38 | 高校青年科研人才压力与动力转化影响因素研究 | 陈蕴哲 | 南京理工大学 |
39 | 科技工作者时间分配和身心状况调查研究 | 金 佳 | 中国技术经济
学会 |
40 | 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对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 张 寒 | 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 |
41 | 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对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 张 韦 | 华中科技大学 |
42 | 传统工科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对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 杨知方 | 重庆大学 |
43 | 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对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 游玎怡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
44 | “双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研究 | 张 芳 | 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 |
45 | 双碳目标下高校建设“低碳科技与管理”新专业的培育与探索 | 黄 珍 | 西北工业大学 |
46 | “双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研究——基于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与提升视角 | 齐书宇 | 北京工业大学 |
47 |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双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研究 | 刘煜东 | 华能江苏能源
开发有限公司 |
48 | 基于治理视角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研究 | 杨留花 |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
五、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
49 |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研发融资与组织法对策研究 | 李 游 | 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 |
50 | 新形势下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模式、路径及政策研究 | 任志宽 |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51 | 我国企业基础研究的成效与影响因素 | 陈小莉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52 | 新形势下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模式、路径及政策研究 | 刘玮辰 | 清华大学 |
53 | 新形势下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模式、路径及政策研究 | 陈金辉 | 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
54 | 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驱动机制:市场环境、制度环境与企业特征 | 楠 丁 | 北京科技大学 |
55 | 中国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创新模式研究 | 温 全 |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
56 | 数字经济背景下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提升路径及策略研究 | 贺 娜 | 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 |
57 | 中国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创新模式研究 | 张 明 | 华南理工大学 |
58 | 新媒体环境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 郝 晶 | 天津财经大学 |
59 | 新形势下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模式、路径及政策研究 | 邵 婧 | 东航技术应用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六、人工智能治理 | |||
60 | 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的模式转换与政策响应研究 | 白 旭 | 清华大学 |
61 | 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的模式转换与政策响应 | 姜李丹 | 北京邮电大学 |
62 | 智慧社会转型中人工智能刑事风险防范研究 | 杨丰一 | 东北大学 |
63 | 成渝地区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研究 | 李薪茹 | 清华大学 |
64 | 成渝地区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研究 | 伏 虎 | 重庆万众科技公益发展促进中心 |
65 | 智能算法在社会治理中的挑战、机遇与发展对策研究对策研究 | 赵精武 | 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 |
66 | 智能算法在社会治理中的挑战、机遇与发展对策研究 | 朱倩男 | 中国人民大学 |
67 | 智能算法在社会治理中的挑战、机遇与发展对策研究 | 黄雅卓 | 南开大学 |
68 | 新形势下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的模式转换与政策响应 | 李志杰 | 中国电子学会 |
七、公共卫生与健康 | |||
69 |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网络舆情治理体系研究 | 廉 莹 | 中国传媒大学 |
70 | 面向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对策研究 | 张少鹏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71 |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 张 超 | 北京工业大学 |
72 |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 李 飞 | 北京邮电大学 |
73 | 中国城市社区韧性评价指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 吴子靖 | 东北大学 |
74 | 新冠肺炎疫情下企业劳动力流动新模式研究 | 周金毅 | 北京科技大学 |
75 |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冲击效应、机制与对策研究 | 王海英 | 东北大学 |
76 | 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情绪调节的医院环境优化设计研究 | 武 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77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护人员情绪管理研究 | 王玉娟 | 山西财经大学 |
78 | 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负面情绪措施研究 | 马 芳 |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
79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护人员情绪管理研究 | 王晓慧 | 北京科技大学 |
80 |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援驰医疗队能力评估及管理机制研究 | 闫 华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
81 | 随机需求下面向疫情防控的疫苗冷链配送与库存协同优化研究 | 巫威眺 | 华南理工大学 |
82 | 疫情防控下医疗物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与优化研究 | 戴 磊 | 上海交通大学 |
83 | 疫情防控下医疗物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与优化研究 | 吴 阳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84 | 慢病家庭协同管理需求模型与移动医疗支持性照护方案的构建 | 林 丹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85 | 基于互联网+基层医疗的社区衰弱识别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构建与治理路径研究 | 司华新 | 北京大学 |
86 | “互联网+基层医疗”模式下肿瘤防诊治创新健康服务研究 | 何雅億 | 同济大学 |
87 | 互联网医疗与社区医院联动机制研究 | 张晓飞 | 南开大学 |
88 | 防疫常态化背景下湿热地区综合医院门急诊部弹性设计方法研究 | 张文宇 | 华南理工大学 |
八、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 | |||
89 |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税收治理现代化研究 | 孙 正 | 天津财经大学 |
90 |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数字化升级研究 | 孟庆时 | 上海大学 |
91 |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数字化升级研究 | 吕 越 | 对外经济贸易
大学 |
92 |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数字化升级研究 | 林雄斌 | 宁波大学 |
93 | 智慧医院建设与产业数字化升级研究 | 韩一龙 | 同济大学 |
94 |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规则研究 | 雷震文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95 | 面向数据保护规制国际差异的我国参与全球数字治理体系建设研究——以我国数字化企业国际化为对象 | 侯泽敏 | 东北大学 |
96 |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规则研究 | 陈 颖 | 清华大学 |
97 | 数字化背景下全球领先企业的创新趋势与机制研究 | 刘 夏 | 同济大学 |
98 | 数字时代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与对策研究 | 靳 景 | 清华大学 |
99 | 数字经济与全球供应链风险平抑:理论研究、经验检验与政策建议 | 张鹏杨 | 北京工业大学 |
100 |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创新全球化能力提升机制分析研究 | 李伟伟 | 东北大学 |
101 |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创新全球化能力提升机制分析研究 | 康 瑾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
102 |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 | 万 粒 | 重庆邮电大学 |
103 | 数字经济平台监管与平台责任制度研究 | 魏露露 | 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 |
104 | 数字经济平台监管及平台责任机制研究 | 王爱莲 | 中国技术经济
学会 |
105 | 转移成本、大数据杀熟与平台监管政策 | 王丹婵 | 天津财经大学 |
106 | 数字经济税收规则的国际博弈与中国方案研究 | 乔博娟 | 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 |
107 | 互联网发展对制造业就业量质协调的影响及政策研究 | 刘 超 | 东北财经大学 |
108 | 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 | 缪书超 | 南京邮电大学 |
109 | 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 | 许家云 | 南开大学 |
110 | 数字时代下互联网平台垄断的多元规制研究 | 代四广 | 湖北第二师范
学院 |
111 | 网络平台封禁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 李世佳 | 中国政法大学 |
112 | 数字时代下互联网平台垄断的多元规制研究 | 王 晓 | 中国自动化学会 |
113 | 大数据时代“码治理”中的基本权利保护研究 | 赵雪琦 | 华南理工大学 |
114 | 数字时代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与对策研究 | 张小溪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115 | 大数据舆情环境中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 | 何 枫 | 天津财经大学 |
116 | 工业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数字化升级研究 | 李佳钰 | 清华大学 |
117 | 新型基础设施产业的经济影响及政策建议 | 郭克强 | 中移数智科技
有限公司 |
九、科技支撑乡村振兴 | |||
118 | 乡村振兴背景下“热敏灸技术+中药材种植”双向模式示范研究 | 曹乾安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119 | 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 | 李 康 | 湖北技术交易所 |
120 | 北京房山蒲洼乡中药黄芩产研一体化研究 | 刘晓晔 | 北京农学院 |
121 | 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 陈 莉 | 青岛农业大学 |
122 | 数字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研究 | 王 琳 | 北京邮电大学 |
123 | 数字技术支撑乡村振兴的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 胡 伟 | 浙江师范大学 |
124 | 数字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研究 | 刘 帅 | 北京大学 |
125 | 国家农业科技园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 | 王京雷 | 西南大学 |
126 | 国家农业科技园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 | 莫经梅 | 四川农业大学 |
127 | 科学精准规划和共同缔造理念指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 赵 迪 | 天津大学 |
128 | 互联网发展对中国脱贫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 | 周厚熹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
129 | “光伏+”产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及效果研究 | 刘 慧 | 西北工业大学 |
130 |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技术创新研究 | 林耀奔 | 南京工业大学 |
131 | 共同富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 | 潘禹锡 | 郑州大学 |
132 | 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 黄蕾 | 陕西师范大学 |
133 | 林草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研究 | 王枫 | 中国林学会 |
十、城市化发展 | |||
134 | 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 | 岳奥博 | 重庆大学 |
135 | 全龄友好视角下我国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 谢立黎 | 中国人民大学 |
136 |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考察及评价体系研究 | 贺 毓 | 清华大学 |
137 |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考察及评价体系研究 | 戚均慧 | 中国城市科学
研究会 |
138 | 我国城市群建设对于创新驱动和低碳发展的影响评价 | 王 嵩 | 东北大学 |
十一、“双碳”研究 | |||
139 | 中国电力技术创新、扩散与碳生产率提升研究 | 光峰涛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140 | 电力部门“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与影响研究 | 赵玉荣 | 北京联合大学 |
141 | 中国电力技术创新、扩散与碳生产率提升研究 | 潘仙友 | 上海电力大学 |
142 | 适应新能源技术扩散的电力碳排放因子核算方法研究 | 方宇娟 | 清华大学 |
143 | 输配电装备产业温室气体SF6管控与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究 | 李 祎 | 武汉大学 |
144 | 面向零碳能源系统的智慧电厂深度调峰技术经济与环境价值量化研究 | 金瑞杨 | 北京大学 |
145 |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报废和回收制度化建设与完善 | 贾 强 | 北京工业大学 |
十二、其他 | |||
146 | 代际差异视角下中国居民养老服务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 | 张良文 | 厦门大学 |
147 | 代际差异视角下中国居民养老服务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 | 余宏杰 | 武汉大学 |
148 | 代际——地区差异视角下中国居民养老服务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 | 张子琪 | 上海交通大学 |
149 | 代际差异视角下中国居民养老服务选择偏好及空间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慕竞仪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150 | 积极老龄化下的老旧社区活力测度、环境影响要素与更新策略研究 | 吴 凡 | 华南理工大学 |
151 | 在线诉讼技术标准问题研究 | 杜 磊 | 中国人民大学 |
注:申报时的自选课题按照所属领域进行了分类,同时增加了第十一类“双碳研究”领域。 |